二零一七沒普選,中共將永遠失去香港

扼殺香港的民主選舉,當權者可能自嗚得意,但時間將會證明,二零一七年沒有普選,中共將永遠失去香港。

123

那些所謂的「種族歧視」

中國人最常、最愛、最慣於投訴和抱怨遭到種族歧視。這是筆者在過去兩年閱讀各種跟大陸人有關的新聞、在外地生活所見所聞、見證網上罵戰,從而得出的結論。這也在早前童尿事件中再一次得以引證-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抱怨被人歧視的民族。 他們在外地無論遇到任何不爽的經歷,首先就是聯想到被人歧視。童尿事件中大陸人的反應一定是:香港人有優越感,他們歧視我們大陸同胞,他們對老外的態度肯定不會這樣,所以才會老作碧咸兒子在香港小便途人喝采之類的天方夜譚。完全拋開當中的是非黑白,一下子跳到結論-歧視中國人。剛才看到另一篇文章叫<壽司不要生的?>,明明是文中的大陸人做錯,他們的辯解永遠是日本人歧視他們。總之全世界都針對中國人,他們永遠是對的。 再舉一個例子,筆者一位在美國留學的香港朋友跟另一名大陸留學生報名參加煮食班,最後收了我的朋友,沒收大陸生。正常人的思維大概是,位置有限,剛好沒運抽不到,算了吧;該名大陸生卻不是:肯定是老外偏好你們香港人,你們英文又比我們好,美國人從來都歧視陸生。這樣的偏狹思維,沒...

反普教中浪潮蓄勢待發 學民思潮身在何方?

最近教育局一句「廣東話是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激起軒然大波,終於把中港衝突的戰火蔓延到語言領域,網上一面倒的罵聲,當局急忙跪低,民眾小勝一仗。不久,一套N年前的教育電視又被踢爆妖魔化廣東話,將之形容為邪魔外道、黑幫反派,站在正義普通話的對立面。粵普之爭繼續升級,廣東話「被」消失的憂慮繼廣州出現撐粵語運動後再度在香港出現。一輪爭拗、罵戰過後,粵普爭論開始劍指問題的核心-普教中政策。 近十幾年間,以語常會為首的推普團體,一直在香港宣揚學好普通話「有助提升競爭力」、「方便跟內地融合」、「是身為中國人的責任」之類的論調,又大力鼓吹以普通話代替廣東話教授中文,聲稱「提升中文語文能力」云云。面對政府、主流媒體,和那些所謂「教育專家」的洗腦式攻勢,多數懵盛盛的家長入哂腦,無不爭先恐後,推小孩上甚麼普通話班,返大陸參加那些甚麼遊學團學普通話(當然順道學埋國情,「跟祖國接軌」,才是王道)。先入為主,教育局已經在分階段於中小學引入普教中,百份之九十九的家長根本不會覺得反感,反而額手稱慶,感激這個「有助提升中文水平」的新政。 因此,整件事的嚴重程度,根本比國教嚴重十倍。國教那種白癡到無倫的唱紅打黑、偉大無私公正論,傻的沒腦袋的都看得出有問題,一定群起而攻之。但面對現在的普教中政策,那些對教育政策最有影響力的校長、教師、家長,壓根兒就不覺得政策有何問題,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憂慮。從來不怕當權者的暴政,起碼你可以反抗,最怕是愚民的犬儒,因為你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普教中只要推行二三十年,普通話勢必取代廣東話成為主流語言,上海、廣州就是樣版。沒有了廣東話,我問你,香港還剩下甚麼? 現在希望來了,兩日前終於出現了第一個由學生發起的Facebook...

中國的霧霾災難-從「霧都」倫敦談起

早兩日倫敦的天氣奇差,灰濛濛的天空,濃霧猶如清晨的山頂般厚重,整天都是煙霧瀰漫,幾乎伸手不見五指。來到倫敦差不多三個月,終於首次見識到「霧都」的面目。 話雖如此,其實經過近半世紀的努力,「霧都」這個稱號早已名不副實,像這樣的大霧,今時今日的倫敦已經很少見了。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起,英國開始急速工業化,倫敦作為帝國首都當然是站在發展的前端。在那個年代,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燃料,無論是市內和近郊的工廠、居民家庭,都要大量燒煤發電、取暖、煮食,加上蒸汽火車亦以煤為動力,令煤煙排放量急劇增加。此外,由於倫敦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空氣濕度大,更容易產生霧氣。當時倫敦每年有三份之一的時間都處於霧日,黃黑色的煙塵與濃霧,籠罩整個都市,把街道、天橋、建築、衣服染得烏黑,倫敦因而有舉世聞名的「霧都」之稱。這樣的煙霧景象,亦成為了大文豪狄更斯《荒凉山莊》的倫敦面貌。 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發生倫敦煙霧事件,由於空氣質素極差,大量人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前後竟然這成一萬二千多人死亡。經過這個事件,英國人痛定思痛,決定正視煙霧問題,花了半世紀整治市內的空氣質素,包括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推出多項《清潔空氣法案》、《空氣污染控制法案》,改造市民的傳統爐灶、設立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燃料的無煙區、把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遷到郊區、規定工業燃料裡的含硫上限等,八十年代主力抑制交通污染,九十年代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倫敦的空氣質素已不可同日而語,「霧都」之稱已成歷史了。 之所以說起倫敦空氣,是因為近日中國的霧霾問題,已經極之嚴重。各大城市,尤其是北京,空氣質素之差,以PM2.5量值計,已經遠遠超越國際標準可以容忍的水平。研究指出...

政治寒冬的歲月

(原載於:刺青雜誌) 文:殺破狼 十一月中召開的三中全會,一記將自由派、改革派和西方社會對所謂「習李新政」的幻想打破,繼「胡溫新政」之後,再一次證明寄望已腐爛入骨的當權者進行建制內的改革,是何其不切實際。早已說過,八九民運是中共體制最後一次的民主化契機,錯過了以後,歷史的火車不會等 。 外界對於三中全會的寄望是有其歷史背景。三中全會全名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習慣上在一中全會敲定黨領導層,二中全會進行國家機構的人事鬥爭,三中全會才會定出政治路線和綱領,所以外界翹首以待,靜候習總上台後第一份「政綱」出爐。歷史上三中全會在中共政治路線上扮演極具份量的地位,其中以第十一及十三屆最為人熟悉。十一屆三中全會歷經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定出摒棄階段鬥爭,政治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十四屆三中全會敲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束了「姓資姓社」的爭論。故此,在二十年後的今日,面臨飽受內外危機困擾、千瘡百孔的政治社會格局,外界期待形勢遠優於胡錦濤的習近平會展示其改革承擔,結果當然是再一次令人失望。...

評港大新校長風波-論大中華膠的視野

港大遴選新校長,歷經八一八風波,各界對港大這所香港第一學府染紅投共猶有餘悸,結果委員會選出了個洋人當新校長,還要是英國白人,可謂堵住了悠悠眾口,政治手腕之高超,真是「估佢唔到」,尤其在各大院校紛紛失守(例如嶺大新任校長梁粉鄭國漢)的情況下,結果的確令人喜出望外。然則有人歡喜就自有人愁,洋人當校長的消息公佈之後,一眾土共、大中華膠隨即撲出來,指責馬斐森未夠班、不懂中文、不通國情云云,好像言之成理,其實說到底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於白人當上校長之位顯得牙癢癢。 不懂中文就不可當校長-何其反智的邏輯? 打響頭炮的是港大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塋,她率先撰文,以學術成就未夠班、不曉中文、不懂中國歷史和「華人社會微妙關係」等理由,抨擊馬斐森不適合當港大校長。這種邏輯絕對是愚蠢、可恥和荒謬的。首先,香港號稱一個國際大都會,港大亦自命是一所面向國際的大學,中文和英文都是通用的語言。到目前為止我在港大見到的官方文件、通告、網頁等,無一不是以英文,或中英共用的方式出版的,在港...

郊野公園的偽輿論戰

港共政府第一垃圾局長陳茂波發表網誌,提出「犧牲」郊野公園、空出土地發展房屋,隨即引起全城哄動,甚至身為梁粉的林超英都大肆抨擊,將建議形容為「思想癌細胞」。雖然陳隨後戴頭盔「補鑊」,說他引述的只是他人意見,不代表政府立場,但以他貴為發展局長的身份,說出「發展郊野公園過往會被視為禁區、甚至禁忌,今天又是否完全不可碰、不可談呢?」這句話,當然會被視作梁振英政府試水溫,意圖染指我們引以為豪的郊野公園身的圖謀。 話雖如此,以我看來,這場所謂的郊野公園輿論戰,只是一場騷、一道虛招,為的只是製造不會有結果的爭論,掩飾梁振英政府對樓市束手無策的無能。撇開茂波將四成土地為郊野公園說成七成的大謬誤,將郊野公園發展成住宅用地根本就絕不可行。首先,有論者指出,打開地圖,可見多數的郊野公園土地都是高山、水塘。其餘少量的平地,根本就不足以發展大型住宅,就算夠空間發展,由於缺乏基建和公共設施,開發成本也定必高昂,不合乎成本效益(詳見區家麟的<郊野公園建天空之城?>)。再者,在現有的政治現實下 ,政府威望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