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愛國主義為何失靈


  七月二十七日倫敦奧運開幕,代表四年一度的體壇盛事又再來臨。每年奧運會都是建制派及愛國人士激起港人愛國情懷的大好時機,今屆也自不例外。從把運動員的成就無限放大成民族光榮、國家驕傲,到利用中國稱霸的金牌數目借題發揮成體育大國崛起等等,奧運會彷如愛國主義者的精神鴉片,越吸越上癮。借奧運熱潮鼓動愛國情感,在零八年對香港人的確大為奏效,「北京奧運圓百年民族夢」的催眠下,香港一度掀起京奧狂熱,港人國家認同感可謂一時無兩。然而,零八的奧運愛國熱潮在今年非但未能重演,風頭反而被近日的反洗腦浪潮完全蓋過。金牌愛國主義為何失靈,當中玄機且容筆者一一剖析。

金牌愛國主義的愚昧

  國家運動員在奧運會中獲取佳績,人民為之感到喜悅及自豪,本是人之常情,但當政權利用這份情感轉化為國家的驕傲,其至民族的自豪,並暗地用以提升政權認受性時,奧運會就成為了國家機器的政治工具。所謂金牌愛國主義,就是說對國家的情感,是建基於國家在金牌數量取得的成就。由於這種愛國情懷沒有任何高尚的理念或強大的精神支撐,而純粹透過對金牌數目的振奮作情感投射與轉移,因此必然是膚淺、愚昧的。

  首先,將金牌成就和愛國精神連結根本毫無邏輯可言。在一個尊重自由、個體的國度,運動員拿得佳績,是他們奮鬥的成果。他們可以多謝家人、教練、隊員,甚至自己,但是沒有需要感謝國家,更遑論甚麼感謝黨,因為提供訓練設施、資助體育發展,本就是政府應份的義務,絕非黨國的皇恩浩蕩。更重要的是,我們深信一個國家存在的意義是保障國民福祉,確保他們的自由和權利不受侵犯,使他們能夠有尊嚴和幸福地生活。但在今日的中國我們不單看不見國家對人民的關懷和承擔,反而政府正正就是殘民自肥的兇手,那麼這個國家又怎能贏得我們的支持和尊重呢?國家的價值,不在於其體壇成績如何吒叱風雲,或者經濟成就怎樣驚天動地,而是體現於尊重個體、關懷弱勢的人文精神。金牌愛國主義是一種膚淺、愚昧的愛國精神,其荒誕在於將愛國建立在功利的計算、物化的崇拜之上,完全跟普世價值相違。

身份認同和核心價值

  金牌愛國效應失靈,背後牽涉的更是一場身份認同和核心價值的論爭。長久以來,「香港人」和「中國人」兩個身份都並存於港人心中,並行不悖,自九七起「國家好即是香港好」的思想更是大行其道,而港人國家認同感亦在零八年達至頂峰。然而,自零八年底起情況出現了變化,近年來先後發生劉曉波、艾未未、陳光誠等人權事件,地方動亂四起、政府醜聞不絕,加上上海火災、溫州動車事故、北京水災等,無不赤裸裸地暴露了中國強盛背後的貪腐、不公和黑暗。久經港英年代自由、廉潔、法治、公正價值洗禮的香港人,開始醒覺到中港之間有著不可融和的理念和價值矛盾。同時,近幾年的反高鐵運動、一系列反融合浪潮、中港矛盾(宜居灣事件、反蝗蟲浪潮、雙非人爭議等),以至近日反西環治港行動,都令港人重新思考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定位,重塑了自治和本土意識。

  綜合上述種種,香港人的價值觀出現了三大變化:一、對核心價值的重視,由於香港近年人權自由飽受衝擊,港人對核心價值更珍而重之,並視之為香港跟大陸最根本的區別;二、對一國兩制的捍衛,基於對大陸人權狀況惡化的觀察,港人更著力於保護自治,嚴防西環亂港及香港大陸化;三、另類的愛國主義,即透過關注及支援中國維權事件展現愛國,由於中港命運日見休戚與共,故此出現兩地民運合流、議程捆綁。這三點均可體現於港大身份認同民調(中國人認同創新低,香港人認同則節節上升)、近年六四集會人數持續高企、李旺陽遊行人數達二萬人等事實,而且這些變化在年青人當中尤其明顯。總而言之,香港人持守著向來珍重的核心價值,重塑了一個有別於普通中國人民的本土身份,將自由、人權、法治的普世價值,凌駕於吹噓大國崛起、只知錢財巧利及政治計算的狹隘民族主義,這就是金牌愛國主義失靈的根本原因。

  筆者深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民的人格,就沒有國家的國格。親中人士及左派喉舌常言港人不愛國,但問題是,對一個蔑視人權自由、打壓良知公義的國家,你愛唔愛得落先?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